2025年10月23日,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臺(下稱“綠鏈平臺”)與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聯合打造的綠色金融創新成果獲《解放日報》重點報道。作為“寶山承辦、服務上海、輻射長三角、面向全國”的綠色供應鏈公共服務樞紐,綠鏈平臺始終以“碳數據賦能金融,金融驅動低碳轉型”為核心,通過戰略重構、產品創新與生態共建,正成為產業綠色轉型的重要助推器。
一、戰略重構:以綠色基因重塑平臺核心競爭力
綠鏈平臺自成立之初便突破傳統供應鏈服務邊界,將“綠色低碳”確立為戰略內核,構建起“數據+標準+金融服務”三位一體的綠色發展架構。與建行的深度合作正是戰略落地的關鍵實踐。平臺精準把握 “雙碳” 目標下的產業需求,將碳足跡報告、碳減排認證等綠色增信手段融入金融服務全流程,打破了傳統供應鏈金融對核心企業信用的過度依賴,構建起“綠色信用可量化、低碳價值可變現”的新型服務模式,為大宗商品供應鏈等重點領域注入綠色發展新動能。
二、金融創新:多元產品體系破解轉型融資難題
針對產業轉型中的融資痛點,綠鏈平臺聯合建行打造多元化綠色金融產品矩陣,實現“精準滴灌”與“價值激勵”雙重效應。
“脫核鏈貸”e銷通作為上海市首個大宗商品供應鏈場景綠色金融產品,成為合作標桿之作。平臺為借款企業出具專業組織碳足跡報告,以綠色信用替代傳統擔保,助力上海北銘高強度鋼材有限公司等企業獲得20BP的貸款利率優惠。該產品通過定制化貨物盯市與物流監控體系,既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額度不足的困境,更以利率杠桿引導企業踐行“綠色+誠信”發展理念。
截至目前,綠鏈平臺已聯合建行等15家金融機構落地綠色信貸6.5億元,其中多款產品成為行業首創——農行上海分行首單碳足跡掛鉤貸款、渣打銀行中國區域首批碳減排貸款等成果的落地,彰顯了平臺產品創新的示范價值。
綠鏈平臺始終秉持開放協作理念,以“多方聯動”推動綠色轉型從“企業行為”升級為“生態行動”。在與建行深化合作的基礎上,平臺已構建起涵蓋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鏈主企業、學術智庫的多元合作網絡。
在行業標準層面,平臺聯合多方發布《陸家嘴金融城銀行零碳網點建設指南》,為銀行業綠色運營提供系統性框架,并助力中行、交行等多家銀行網點實現運營碳中和,踐行《銀行業保險業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要求。在區域輻射層面,以“綠色通寶”“CBAM 掛鉤貸”等產品為紐帶,將服務延伸至長三角中小企業,既激勵企業披露碳足跡數據,更助力其提升國際綠色競爭力。
從單一產品創新到生態體系構建,綠鏈平臺正以實際行動詮釋“綠色金融賦能樣板區”的建設使命。未來,平臺將持續深化與建行等伙伴的合作,讓碳數據成為連接產業與金融的核心紐帶,為上海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建設與全國產業低碳轉型貢獻更多力量。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