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EU)的談判代表們在最后一刻達成了一項艱難的妥協,為其2040年的氣候目標“松綁”,同意允許成員國通過購買國際碳信用(Carbon Credits)來實現部分減排,從而為即將在巴西貝倫拉開帷幕的COP30聯合國氣候峰會掃清了障礙。
在經歷了超過18個小時的通宵談判后,歐盟各國氣候部長于周三(11月5日)凌晨達成一項政治協議。該協議維持了歐盟委員會提出的到2040年溫室氣體凈排放量較1990年減少90%的“總體目標”(headline target),但這項目標的“成色”已被顯著稀釋。
知情人士透露,這項在布魯塞爾達成的妥協方案是歐盟氣候雄心的重大轉向。此前,歐盟一直堅持其減排目標應主要通過“國內措施”實現。
“靈活性”的代價
此次談判的核心焦點在于“靈活性”。為了爭取那些擔心高昂減排成本將損害本國工業競爭力的成員國(如波蘭、匈牙利和意大利),該協議引入了關鍵的讓步條款,遠超歐盟委員會最初的提議:
國際碳信用的引入:成員國將被允許使用“高質量”的外國碳信用額度來抵消其90%減排目標中最多5%的份額。
實際國內減排的降低:此舉意味著歐盟對本土產業的實際減排要求被有效降低至85%。
未來的進一步放寬:協議甚至為未來留下了空間,同意在未來考慮將國際碳信用的使用比例進一步提高到10%,這可能使國內的實際減排目標降至80%。
引入“剎車條款”:應法國等國的要求,協議中增加了一項“剎車條款”(brake clause)。該條款允許歐盟在未來重新評估甚至削弱2040年的目標,以防歐盟的森林和土地未能按預期吸收足夠的二氧化碳(即碳匯功能下降)。
這與歐盟委員會最初提議的僅允許3%的碳信用額度相比,是一個重大讓步。
“設定氣候目標不僅僅是選擇一個數字,它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政治決定,”主持會談的丹麥氣候部長Lars Aagaard表示。“因此,我們也努力提供了保證,確保能夠以一種維護競爭力、社會平衡和安全的方式實現這一目標。”
為了換取對2040年目標的政治支持,談判代表還同意了其他削弱氣候政策的措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將備受爭議的新碳市場(ETS2)——即針對道路運輸和建筑供暖燃料的排放交易體系——的啟動時間推遲一年至2028年。
迫在眉睫的COP30
此次馬拉松式的談判之所以如此緊迫,是因為歐盟正面臨著在COP30峰會(定于11月10日在巴西貝倫開幕)前提交其國家自主貢獻(NDC)的巨大壓力。
聯合國已要求所有國家在峰會前提交其2035年的減排計劃。如果歐盟——這個長期以來的全球氣候領導者——“空手”前往貝倫,將被視為其全球信譽的重大打擊。
作為一攬子協議的一部分,各國部長還一致同意了歐盟的2035年NDC目標,即減排范圍在66.25%至72.5%之間。
政治妥協與市場信號
這一決議凸顯了在當前地緣政治和經濟壓力下,歐盟內部在氣候雄心與產業現實之間的深刻分歧。
歐盟氣候專員Wopke Hoekstra在談判前就已定下基調,稱在面對來自中國等的工業競爭和高昂能源成本時,歐盟需要“將氣候行動與競爭力、工業智慧……連接起來”。
據知情人士透露,談判桌上形成了清晰的兩派:以法國和葡萄牙為首的國家主張更大的靈活性;而以波蘭、匈牙利、意大利和捷克共和國為首的、更依賴重工業的國家則擔心嚴格的目標會沖擊本國經濟和能源價格。批評者認為,這一妥協破壞了歐盟的領導地位。包括西班牙和荷蘭在內的一些國家在談判中反對過度依賴外國信用額度,認為這將削弱歐洲的氣候公信力,并減少對本土綠色技術和產業的投資。
環保組織也警告稱,這些“漏洞”可能會將資金轉移到海外,而不是用于歐盟自身的去碳化進程。
對于全球碳市場而言,歐盟的這一決定發出了一個復雜信號。一方面,它可能為高質量的國際碳信用(例如基于《巴黎協定》第六條的信用)創造一個巨大的新需求來源;另一方面,這也引發了對這些信用額度“質量、可驗證性和額外性”的激烈辯論——而這恰恰是Wopke Hoekstra本人早先強調的先決條件。
隨著歐盟代表團即將啟程前往貝倫,他們帶去的是一個經過政治稀釋、但總算得以保全的減排承諾。世界將密切關注,這一妥協是會激勵其他排放大國,還是會成為它們效仿、放寬自身目標的借口。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