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新能源汽車購置稅“免征”政策進入倒計時,眾多車企紛紛推出“補貼方案”,以鎖定潛在消費需求。
近日,繼理想、蔚來之后,小米汽車宣布針對2026年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半征收推出補貼方案。
根據此前發布的政策,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將延續至2027年,但減免力度逐步調整。2024—2025年,購置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稅額不超過3萬元;2026—2027年,購置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稅額不超過1.5萬元。
這意味著,明年購買發票價33.9萬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車,需繳納的購置稅將超過1.5萬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車市有望實現超預期增長。購置稅政策退坡有望推動四季度市場表現,尤其在12月可能出現‘翹尾’行情。若四季度車市能夠保持5%的增速,預計全年乘用車零售量將達到245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7%。”
車企“自掏腰包”兜底,是車企產能爬坡、交付周期長,以及車市傳統促銷期雙重推動的結果。
汽車新四化產業研究者、知行韜略合伙人楊繼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表面看,最近一波‘購置稅兜底’方案是車企讓利消費者,實際上是政策變化、產能爬坡以及年底沖量疊加的結果。像小米、理想等企業,正處在新車型爬坡期,庫存、現金流、生產節奏都需要穩定。通過‘購置稅兜底’既能穩預期,又能提前鎖定用戶,降低明年政策變化帶來的波動。”
多家車企發布購置稅兜底方案
近期,包括小米、理想、蔚來等在內的多家車企相繼推出購置稅兜底方案,方案核心內容指向“今年限時完成鎖單、明年開票補差額”。
日前,小米汽車發布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方案指出,在2025年11月30日24點前完成鎖單,因小米汽車的原因,該鎖定配置的車輛需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購置稅補貼。適用車型包括小米SU7系列、小米YU7系列、小米SU7 Ultra系列,最高補貼金額不超過1.5萬元。
所謂“因小米汽車的原因”,是指因生產、運輸等小米汽車責任范圍內的原因,導致該鎖定配置的車輛需要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的情況。
在理想i6上市不久,理想汽車便發布“理想i6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凡在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鎖單,如因理想汽車的原因,需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
記者關注到,兩家車企均表示,購置稅補貼會通過尾款減免的形式進行補貼。
此外,問界、智己等品牌也紛紛跟進,推出了類似政策。
車企推購置稅兜底方案與車企自身產能爬坡,交付時間較長直接相關。
記者在小米汽車App查詢了解到,10月28日下訂小米YU7,目前鎖定訂單預計交付時間45—48周。
理想汽車i6車型的預計交付時間為16—19周,排產已至明年。一位理想汽車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十一’期間交付訂單就已排至明年2月,每天試駕時間都是排滿的,訂單量持續攀升。”
看到購置稅政策調整信息后,計劃近期購買新能源車的北京某公司職員葉聰告訴記者:“最近太冷了,想周六日開車帶孩子外出。3—5周的提車時間還能接受。”
在楊繼剛看來,車企推出“兜底”方案,遠非簡單的促銷讓利,更是一套應對2026年購置稅減半征收的“防御性策略”。避免交付周期長,用戶因購車成本增加產生的持幣觀望或流向競品的風險。
“更深層的邏輯是:車企在用金融化的手段做營銷,把未來的不確定性變成眼前的確定性。說白了,這不是‘補貼用戶’,而是提前搶市場、鎖增長、穩現金流。誰能率先讓消費者‘提前下定’,誰就能在2025年收官戰中贏得主動。”楊繼剛表示。
四季度車市加速放量
隨著四季度車市傳統沖量期到來,廠商與經銷商已進入備戰狀態。
“車企和經銷商一般會在年初設定銷售目標。進入第四季度,為了完成全年KPI,經銷商為了拿到廠家的返點和獎勵,會加大促銷力度。”一位傳統車企經銷商告訴記者。
一位新勢力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有的銷售為了完成銷售目標,拿到銷售提成和獎金,甚至自掏腰包補貼。”
“政策退坡背景下,新能源新勢力車企四季度集中發力,加大產銷沖刺市場份額。”郎學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購置稅減免的技術門檻提高,也在倒逼車企加速促銷。
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稅務總局等三部門聯合公告2026—2027年減免車輛購置稅新能源汽車產品技術要求,其中明確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純電動續航里程應滿足有條件的等效全電里程不低于100公里。
郎學紅分析:“明年購置稅減半政策提高技術門檻,要求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純電續航里程不低于100公里。部分車企未提前預判,需四季度集中清理低續航里程庫存車型,消化已生產的零部件。因政策出臺較晚,車企趕工生產銷售以適配新規,短期或推動相關車型沖量。”
力爭全年汽車銷量3230萬輛
今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以下簡稱《工作方案》)。
《工作方案》提出,2025年力爭實現全年汽車銷量約3230萬輛,同比增長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1550 萬輛左右,同比增長約 20%;汽車出口保持穩定增長;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6%左右。2026年,行業運行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產業規模和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從9月市場實際表現來看,汽車產銷保持穩健增長態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9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433.3萬輛和2436.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3%和12.9%,產銷量增速較1—8月分別擴大0.6和0.3個百分點。
其中,1—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24.3萬輛和112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2%和34.9%,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6.1%。業內人士指出,汽車行業整體走勢與中長期預期相吻合,也為實現2025年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1—9月,汽車行業營收、凈利潤也實現一定程度的增長。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1—9月的汽車行業收入78235億元,同比增長7.8%;成本68867億元,增8.6%;利潤3483億元,同比增長3.4%;汽車行業利潤率4.5%。
今年1—9月汽車行業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其中,“兩新”政策的實施,疊加企業新品供給持續豐富,顯著拉動汽車消費增長。數據顯示,截至9月10日,今年全國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已突破830萬份,相當于每天有超3萬人申請換新車。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發文指出,“各地大力度推動‘兩新’政策落地實施,有效釋放內需活力,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效果明顯。”
郎學紅指出,隨著第四批“兩新”補貼資金于10月下發,疊加國慶車展、新車密集上市等因素,10月銷量環比有望進一步提升,甚至可能出現“銀九金十”的市場格局。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