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第一骨科醫院(青羊區醫療中心醫院)是國家公立三級甲等中醫骨傷??漆t院,地處成都主城區青羊新城,是四川省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骨科醫院之一,建筑面積7.5萬平方米,編制床位600張,始建于2016年,2020年底竣工,地上15層,地下3層。
醫院2021年總能耗費用約473萬元,耗電約 517.7萬kWh,耗天然氣約 34.5 萬m3,醫院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為25.9 kgce/(㎡? a)。其中:電力主要用于空調制冷、照明插座、動力等系統,醫院共1棟樓,由醫院集中的冷凍站制冷,采用開利2臺螺桿機,1臺離心機作為空調冷源;天然氣主要用于燃氣鍋爐和廚房。
本項目采用節能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于2022年12月6日正式實施改造,2023年2月13日完成竣工驗收;主要采用的節能技術包括:冷凍機房智能控制技術、空氣源熱泵技術、LED照明技術、管道保溫技術、智慧能源平臺技術等。綜合節能率達到21%.

冷凍機房智能控制系統改造
改造前:冷凍機房的冷機、水泵開啟臺數由操作人員根據天氣和水溫判斷,具有滯后性,實際制冷量與與制冷需求存在差異,未實現冷站的智能化運行,制冷機房系統綜合能效比(EERa)偏低。
改造后:為冷凍機房新增群控系統,通過調試實現冷凍機房的節能自控功能,即在滿足末端實際供冷需求時,使整個機房運行在最佳效率范圍內。主要技術措施包括:
①采用氣候補償策略,根據室外溫、濕度,自動調整冷機出水溫度,在早中晚高峰時間段及特殊時間段內可分別設定冷機出水溫度;
②采用負荷跟隨策略,根據冷機的負載率、冷凍水供回水溫差以及溫度變化率,控制冷機運行數量;
③根據冷凍/冷卻水系統的供回水溫差、壓差控制冷凍/冷卻水泵的頻率;根據冷卻水系統的回水溫度控制冷卻塔風機的運行臺數;
④在冷凍站安裝一套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冷源設備的智能節能運行。

鍋爐系統改造
改造前:醫院采用2臺1.16MW 燃氣熱水鍋爐供應全院生活熱水,采用天然氣制熱成本高。
改造后:新增6臺40KW的空氣源熱泵機組,替代熱水鍋爐供應生活熱水。按照原系統分三個區供熱水,將熱泵熱水供水管接駁到各區生活熱水容積式換熱器補水管,回水管接駁到原系統熱水回水管,作為空氣源熱泵供回水管道,形成熱水循環系統。另外,新增1套熱水蓄熱水箱。原熱水鍋爐系統待機運行,作為補熱。

照明系統LED升級及控制優化
改造前:醫院照明均為LED燈,但采用手動控制方式開關燈具,且大廳、公共通道等公區燈具不能根據環境照度情況自動開關,或調節開燈數量,導致照明能耗浪費較大。
改造后:為公區照明燈具加裝照度及人感控制,當環境照度滿足需求或無人使用時,自動關閉公區照明;同時對現有開燈時間長的照明燈具進行優化改造,降低照明系統的能耗。

運行環境改造
改造前:中央空調機房、熱交換站、生活鍋爐房環境只能達到基本運行條件,采用保溫棉,保溫效果差,機房溫度超過 50°C,熱損失嚴重。
改造后:對運行環境進行優化改造,包括地面、墻面、溫濕度、設備設施保溫等改造,改善運行環境。

能耗平臺設計優化
改造前:原醫院有三級計量系統,僅實現了數據的采集,不能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人工處理數據費工費力且效率不高。
改造后:建設一套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兼容院方已有的系統數據,通過運用互聯網、5G通訊、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科學預測未來能耗狀況,評估能源優化效益,采用先進的控制技術,實現能效管理數字化、智能化。

低碳運維服務標準及策略
服務標準:
夏季室溫應盡能設置在26℃,冬季室溫應盡能設置在18℃,特殊科室溫度由甲方定。26 ℃和18 ℃是國家節能標準規范,考慮到現場舒適性需求,溫度可以有±2 ℃的幅度浮動。
未裝溫控器的房間應設置溫度計,達到效果后將風速調至最低檔。
開空調的房間避免開窗,并隨手關門。
空調系統設備配置應符合國家標準,以確保空調使用效果。
空調主機、空調水系統及風系統的風機盤管、風柜、風管等末端設備必須定期做好維護保養工作,使其能高效的正常使用。
新風系統設備及風機盤管、排風、回風設備濾網應每1月清洗一次,凝結水盤應定期清洗、消毒杜絕空調病。
換熱站生活熱水出水溫度采暖季50℃,非采暖季45℃。

低碳運維舉措
持續加強樓層巡檢工作,病房樓層宣傳節能意識,尤其中午無門診期間,大廳燈光,空調開啟優化控制。
增加夜間巡檢,關閉無人區的飲水機,燈光,樓道燈光等。
與現場物業公司聯動機制,給保潔,保安等現場工作人員灌輸節能意識,及時廁所關燈,不開無人空調,電梯扶梯限時分流等。
加強設備維護,制定維保計劃,加強清洗濾網頻次等。
加強污水站運行節能管控,不影響安全運行情況下,減少曝氣池開啟次數,達到節能降耗。
加強制氧機房節能管控,對氧氣系統進行專項漏氣檢查,設備帶氧氣接口漏氣專項維修等。
與醫院后勤節能小組每周定期現場聯合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有效解決現場問題。

低碳管理師的作用
降低運營成本,優化資源利用
能源與物資節約:低碳管理師可通過優化能源系統(如智能溫控、LED照明)、減少一次性耗材浪費、推廣循環消毒設備等,顯著降低運營成本。
綠色采購:指導采購低碳醫療設備、環保建材和可降解用品,長期減少資源開支。
提升醫療環境質量與患者安全
減少污染風險:通過醫療廢棄物分類管理(如精準處理感染性廢物)、減少化學藥劑排放等,降低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健康威脅。
改善室內環境:優化通風系統、控制建筑碳排放,可降低院內感染風險,提升患者康復環境。
履行公共機構社會責任,增強品牌形象
政策合規:公立醫院作為公共機構,需帶頭響應國家“雙碳”目標,低碳管理師可幫助制定減排路徑,避免政策風險。
社會公信力:通過綠色醫院認證、發布碳足跡報告,提升公眾信任度,吸引注重環保的患者和合作方。
推動行業創新與長期效益
技術示范:試點低碳病房、低碳建筑等,成為醫療行業低碳技術標桿。
員工與患者教育:通過低碳宣教(如節能行為倡導),培養全員環保意識,形成長效機制。
推動公共機構低碳轉型(近零碳)
醫院歷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下降36.8%、人均碳排放強度下降 39.5% ,單位建筑面積下降38.9%,碳排放強度均是逐年下降。

特別聲明:本網站轉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與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凡來源注明低碳網的內容為低碳網原創,轉載需注明來源。